 |
 |
印尼盾汇率 |
美元 |
14,100 |
14,000 |
盾 |
澳元 |
10,250 |
10,150 |
盾 |
英镑 |
18,650 |
18,300 |
盾 |
港币 |
1,810 |
1,795 |
盾 |
日元 |
131 |
130 |
盾 |
新币 |
10,480 |
10,400 |
盾 |
欧元 |
16,200 |
16,000 |
盾 |
人民币 |
2,095 |
2,075 |
盾 |
新台币 |
470 |
456 |
盾 |
马币 |
3,480 |
3,460 |
盾 |
泰铢 |
453 |
451 |
盾 |
|
印尼各大城市天气 |
万达亚齐 |
24-32 °C |
棉兰 |
24-30 °C |
北干巴鲁 |
23-32 °C |
巴东 |
21-31 °C |
巨港 |
24-34 °C |
坤甸 |
24-33 °C |
望加锡 |
25-33 °C |
巴厘 |
23-33 °C |
雅加达 |
23-33 °C |
万隆 |
22-33 °C |
日惹 |
22-32 °C |
泗水 |
26-34 °C |
|
E-paper 好报 |
|
中国文字 |
|
|
副刊 - 04 Jun 2018 EDY 172751
对华态度"拧巴" ,撕扯澳大利亚
 对华态度"拧巴" ,撕扯澳大利亚
应该与中国如何相处?这个在旁观者看来再简单不过的问题,澳大利亚却总是左右摇摆,反复犹疑,由此引发的国内分歧日益凸显。 示好与抹黑 最近,《澳大利亚人报》等多家澳媒报道称,不久之前还号召澳大利亚在中国面前"站起来" 的澳总理特恩布尔,对华态度突然出现"逆转" ,表示期待能在今年晚些时候访华。 这不是澳大利亚政府近来第一次对华释放友好信号。5月21日,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的G20外长会上,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与澳大利亚外交部长毕晓普的会谈格外引人注目。据悉,这次会谈由澳方主动提出。 在此之前,澳大利亚贸易和投资部长史蒂文·乔博刚刚结束为期三天的中国之行。"这是中澳关系陷入僵局以来,澳首位部长级官员访华。" 澳媒称。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澳大利亚一系列不合时宜的反华言论持续泛滥,令中澳关系陷入低迷。澳媒认为,乔博此行可能成为中澳冷淡外交关系开始"解冻" 的一个迹象。 在华期间,乔博抓住一切机会,多次对华示好。访华首日,他就肯定"澳大利亚与中国的贸易关系依然强劲" 。此后,在上海参加一场颁奖典礼时,他又称赞中国为"真正的全球巨人" ,并称中澳关系已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不过,几乎与此同时,澳大利亚国内的反华声音仍不时"冒泡" 。 前段时间,《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根据一份所谓的哈佛大学为美国国务院撰写的报告,又给中国扣上了一顶对澳周边较小邻国搞"债务外交" 的新帽子,大有要将中国抹黑到底的架势。 此消彼长的反华杂音,反复无常的对华态度,让澳大利亚社会尤其是商界头疼不已,由此引发的对澳政府的不满也日渐加深。 《悉尼先驱晨报》引述一家大型澳大利亚公司首席执行官的话称,对于澳总理特恩布尔以及外交部长毕晓普总是对中国"唱白脸" 的行为,澳商界感到失望。 3月,30名澳大利亚学者还曾发表一封致澳议会的公开信,呼吁澳各界停止有关"中国影响力渗透" 的争论,要求特恩布尔政府推迟通过针对中国的"抵制外国影响力" 法案。悉尼科技大学澳中关系研究院副院长詹姆斯·劳伦斯森撰文奉劝特恩布尔政府,应当好好反思过去的消极行动对澳中这一重要关系造成的影响。 傲慢与偏见 "此前乔博访华是一个风向标,表明澳大利亚政界与商界及普通民众在对华态度上存在温差,双方看待中澳关系的视角明显不同。" 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许利平向本报记者分析称,澳政府更多是从安全角度出发,追随美国,将与中国有关的议题政治化,扭曲中澳关系。澳商界及普通民众则基于更为客观现实的立场,希望中澳关系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中国社科院海疆问题专家、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王晓鹏在接受本报采访时也认为,无论是基于中澳已经建成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事实,还是看到中国持续发展将为澳大利亚带来历史性机遇的趋势,澳大利亚都有对华交往的积极需求。在澳大利亚,无论社会精英还是普通民众,对此都有明确认知。 既然如此,澳大利亚政府为何还要一意孤行,频频将矛头指向中国? 王晓鹏认为,这源自澳大利亚政府的傲慢与偏见。近年来,作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重要盟友,尤其是抱着冷战思维不放的澳大利亚少数保守派,主动跳上美国的"战车" ,在南海、安全、意识形态等问题上唯美国马首是瞻,频频挑衅中国,表现出一股毫无底气的傲慢。与此同时,对于中国综合国力的正常发展,尤其是与南太平洋地区国家进行的交往合作,澳大利亚政府又因长期将南太平洋视作自己的传统势力范围,对中国抱有戒心和偏见。 如今,澳政客的"任性" ,让澳商界和民众开始承受高昂代价。澳肉类工业委员称,根据澳中签署的协议,澳每年可向中国出口价值3亿多澳元的牛羊肉。然而,该协议的实施一拖再拖,这与两国外交关系恶化肯定有关。 "某种程度上,澳大利亚政府的对华政策正在撕裂政界与商界及普通民众之间的关系,出现利益的对立。如果这种不对称性和不协调性持续下去,中澳关系继续偏离正常航道,那么毫无疑问,澳大利亚民众的基本生活将受到影响,澳大利亚政坛也将随之遭遇重大冲击。" 许利平说。 王晓鹏也认为:"负面影响已经产生。如果这种‘拧巴’的对华政策继续推行,将与澳大利亚一直自称的多元社会形成严重矛盾,澳社会可能由此出现意见分裂,甚至意识对垒。" 意愿与行动 澳大利亚政府或许已经看到问题的严重性。在澳媒看来,无论是特恩布尔近来表示期待年内访华,还是乔博此前已经成行的中国之旅,都向中方传达了一个明确信息——澳大利亚有意修复对华关系。 "澳大利亚政府试图以经贸问题作为着力点,以此寻求对华关系改善。" 王晓鹏指出,一方面,中澳关系持续低迷已经影响澳大利亚经济发展,澳商界及民众的呼声不容忽视;另一方面,澳大利亚一味追随的美国呈现出日益严重的单边主义倾向。"在南海、安全、贸易等问题上,美国拉拢澳大利亚对华施压。与此同时,美国却在经济上对澳‘挖墙脚’,一再花大力气拓展与澳商品同质化明显的中国市场。这让澳大利亚对美国及美澳关系有了清醒认识,并在对华关系上有了调整的需要。" 当然,接下来,中澳关系能否如愿转圜,还要看澳政府能否拿出更多有诚意的行动。 澳大利亚广播公司称,澳企业界普遍认为,乔博的上海之行有助于打破两国之间的僵局,但是远未能"破冰" ,只有特恩布尔访华,才能真正推动两国关系回暖。 "经过这段时间的碰壁,澳大利亚国内保守派应该能够清醒认识到,他们对华所持的保守思想是和当前大势逆向而行的,如果真和中国发生极端冲突,澳大利亚只会得不偿失。" 许利平说。 《澳大利亚人报》近期刊登一篇题为《我们必须学会与中国合作》的文章指出,中国是亚太地区每个国家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必须成为澳大利亚优先考虑的问题。文章还引述澳大利亚学者迈克尔·韦斯利的观点称:"我们的未来将越来越取决于北京,而不是华盛顿。" 显然,澳大利亚国内不缺理性反思。未来,是站得更高,望得更远,与中国相向而行,务实合作?还是继续违背民心,甘愿捆绑在美国的"战车" 上,继续充当挑衅中国的马仔,并为此付出更大代价?澳大利亚政府必须作出选择。 (来源:人民网/作者为人民日报记者)
|
|
|